同样的事物,随着我们不断学习,认知的改变,对事物了解程度不同,我们所理解与体会到的也完全不同,不同恰恰说明我们在改变,在提升。
《论语》讲: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智。
“心”为王,心主导着我们的情绪与感受,心态不改变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不舒服,通过学习,修身改变过去的认知,改变看世界的角度,让自己成为一个“贤者”,时刻处在“仁”上,快乐随之而来。
《论语》开篇讲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
学很容易,听懂一个道理也很容易,但这些并不能改变我们,真正改变我们的是“习”,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践行,改变自己的习惯,变成自己的智慧,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,并从中体会到喜悦,乐在其中。
当我们所学不足以改变过去的习惯,就会反复,回到原有的习惯当中,学习是持之以恒的过程,是贯穿一生的,只有持之以恒才会产生力量。
学习并不是某一天怎么样,而是每一天都在学,每天都有新的思维认知,只有每天提升才能过好这时刻变化的人生。
而大多数人都太急功近利了,想一步登天,想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什么程度,所以《孟子》开篇就给我们讲了“义利之辩”。
《道德经》也讲: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
我们每天都在被欲望,贪着控制着,时刻都在想着“多取”,有了这个想法烦恼痛苦随之而来。
一无所取,是至高的境界,当下达不到也正常,但我们有了这个思维,可以让我们“少取”
失去,得到,给予。
这三个词就是《孟子》讲的义利之辩内容,也是一个人当下的修为,也是次第。
当我们遇到事物的变化,观照一下我们的思维出现的是那个词语,
当我们第一个层次,出现的是“失去”,我们就是抱怨的,烦恼痛苦也是在这里产生。
第二层次:“得到”,也可以说是一个懂得修身人的思维,懂得看他人好的一面,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帮助。
第三个层次:“给予”,也就是一个贤者的思维,仁义而已矣。所思,所想,所行都是付出的,都是如何给予别人更多,因为无所取,不想得,故而无所失。
生活中大多数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从源头就错了,第一个思维出现就是错的,接下来的任何“行为”也就都是错的,结果也是注定的。
“失去”是利,“得到”是链接点,“给予”是仁义,当我们以利出发得到的就是烦恼,痛苦,以仁义出发就是快乐的。
贤者而后此乐,不贤者虽有此,不乐也。